四川大学2022年“立德树人奖”

张志荣

发布时间:2022-09-08 来源:华西药学院 编辑: 浏览量:

张志荣教授:先贤立德有后学,我辈树人无穷期

张志荣教授是全国药剂学教育领域主要学科带头人之一,是四川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荣获中国药学会“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全国10名)。

潜心钻研、匠心锻造——科研工作及学术成就

张志荣教授主要从事靶向释药系统和中药新制剂及新型释药系统研究。在30年的学术生涯中,他提出了药剂学的核心是通过制剂及其他科学手段改善药物分子功效(减毒增效),而不仅是实现药物的给药形式的学术观点,针对药物靶向递释、纳米制剂产业化、提高中药复方或单体成药性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围绕我国制药工业的重大需求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他是我国靶向释药系统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是中药现代化特别是中药成分单体新型释药系统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在国内开创了纳米粒递药系统研究领域,为纳米粒类靶向制剂走向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基础;并创建了国内第一个靶向药物与释药系统重点实验室。20世纪80年代末,载药纳米粒的研究已成为药学和生物材料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1990年,张志荣教授瞄准国际药剂学研究最前沿领域,率先在国内开展靶向释药纳米粒的系统研究。30年来,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氰基丙烯酸酯类纳米粒载药量与其zeta电位之间的定量关系,并以此为依据解决了部分药物纳米粒载药量低的技术难题(达到40%以上);提出了靶向给药系统体内代谢的多室线性循环药代动力学数学模型,为靶向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评价和给药方案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国际上首先完成了纳米粒靶向制剂II期临床试验(肝靶向米托蒽醌纳米粒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试验)。这些研究为纳米粒靶向制剂走向生产和临床奠定了基础。为了解决极强水溶性、水/脂难溶性中药有效成分生物利用度低、成药性差的技术难题,张志荣教授团队还发展了磷脂(或离子对)-药物超分子聚集体纳米化技术,开发了系列可供人体静脉注射的新型纳米粒释药系统,为解决中药有效单体成分的成药性关键技术问题开辟了新途径,成果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与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研发了注射用前列地尔冻干纳米乳剂并成功用于临床,成果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他是我国在国际上发表第一篇靶向释药纳米粒研究论文的学者(Inter. J. Pharma. 1996;139:1-8),是我国药剂学学科首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9年)。

张志荣教授主编学术专著《靶向治疗分子基础与靶向药物设计》

张志荣教授自独立从事科研以来,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 Cell Research、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等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主编出版了《靶向治疗分子基础与靶向药物设计》,副主编出版了《靶向给药制剂》、《脑靶向递药系统》和《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等专著10部,为我国药剂学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德艺双馨、教书育人——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

张志荣教授在全国药剂学教育领域有着引领作用。主编“十一五”“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规划教材《药剂学》3部。

张志荣教授主编“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药剂学》

四十余年来,张志荣教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几十年如一日耕耘在教学第一线。带领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药剂学团队,在药学教育中披荆斩棘、开拓前进,打造了国家重点学科、全国精品课程《药剂学》,成为了全国优秀教学团队。创建了“靶向药物与释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靶向药物与释药系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四十余载的教书育人、辛勤耕耘,已培养毕业硕士、博士和博士后180余人。指导的博士生获得全国药剂学学科首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培养毕业的研究生已有90多人任高级职称或职务,成为国内或所在地区药剂学学科或药物制剂界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其中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


上一条:兰亚佳

下一条:徐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