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新闻动态

“文明探源与文明互鉴”学术交流活动在我校举办

发布时间:2023-07-04 来源: 编辑: 浏览量:

会场全景一

6月30日,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我校承办的“文明探源与文明互鉴”学术交流活动顺利举办。

梁斌

开幕式上,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梁斌教授代表学校向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同时介绍了学校整体学科情况以及博士后队伍建设情况,希望通过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帮助博士、博士后等青年学者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学术能力、激发学术灵感,规划学术人生。

王霄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主任王霄通过视频方式向本次活动致以祝贺。他指出,本次学术活动以“文明探源与文明互鉴”为主题,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的热切响应和积极落实,可谓恰逢其时。同时,王霄副主任充分肯定了四川大学在博士后工作方面的成绩,希望四川大学继续发挥学科优势,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推动博士后事业向前发展。

董宏杰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董宏杰出席本次活动,他在热烈祝贺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的同时总结了四川省博士后工作的现状,认为四川大学已形成了一支大体量、高质量的博士后人才队伍,为加快建设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助推四川科技、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会报告”阶段,我校杰出教授曹顺庆以“重写文明史,重塑文明观”为主题,提出在文明互鉴和全球治理新格局下重写文明史的重要论题。我校杰出教授詹石窗围绕“《中华续道藏》编纂与道学的国际传播”主题,论述了当代学者以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为己任的责任和担当。我校杰出教授霍巍围绕“挖掘遗产价值,弘扬中华文化”,结合最新的考古成果和理论,探讨了三星堆文明与周边文明的关系。

“主题报告”阶段,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王启涛教授围绕“论字位和字位变体——以吐鲁番写本文献为考察对象”报告了吐鲁番写本文字的最新研究成果;西南交通大学的汪启明教授以“中上古蜀语与相邻方言的接触”为题,探讨了上古蜀语的形成及早期语言接触问题;我校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吕红亮教授围绕“考古、基因与古蛋白”,一方面详细解析了现代西藏人群的来源与形成过程,另一方面把古蛋白组学技术应用于青藏高原史前人群的食谱研究中,为理解高海拔适应机制、史前人地关系及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胡易容教授围绕“符号冲突“与“文明冲突”,从中西文明符号演化比较的维度提出了中华文化复兴的符号观。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黎海超教授以“多学科视野下的三星堆考古”为题,通过展示三星堆遗址新发掘6座祭祀坑中的各类文物,展示了多种现代科技手段与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的融合以及多学科交叉的考古学新模式。

“分享交流”阶段,来自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和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的青年才俊进行了主题发言。博士、博士后及青年学者们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学科交叉、学术研究的创新理念与创新方法、知识与技术的互补融合等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

参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本次交流活动主题鲜明、内容新颖,希望四川大学继续发挥优势,鼓励学科交叉融合,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博士后。博士后和青年人才也纷纷表示,本次活动收获颇丰,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提升了学术研究水平,对于未来的学术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