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红 本文由专家科 于 2019年11月14日 发布在   2003年度   栏目中 浏览次数 

唐红(1963年生)女,四川广汉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感染病学与肝病学专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1年毕业于原华西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传染科工作;1996年至1997年赴日本金沢大学癌症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1998年至2002年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细胞生物学部完成博士后研究。2003和2004年分别短期(3个月)赴日本金沢大学癌症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

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主任,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研究室主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四川省医学会肝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感染病学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感染病学专委会艾滋病学组组长;四川省感染性疾病诊疗质量控制中心业务主任。

长期从事感染性疾病和肝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各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临床上积极开展多项新技术的应用,提升和带动区域内感染和肝病的临床诊治水平。通过应用HBVHCV高精度检测和HBV多耐药检测,建立了乙肝、丙肝抗病毒优化治疗策略; 在国内率先开展肝纤维化扫描(FibroScan/ FibroScan-CAP)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提高了肝纤维化和脂肪肝的早期诊断率。致力于乙肝、艾滋分级协同综合防治一体化示范区的建设工作,组织开展乙肝社区管理模式及综合防治研究,培训基层医生,推广乙肝、艾滋等疾病的防治指南。牵头搭建多学科合作的疑难肝病的诊治平台,提升不明原因肝损害和肝脏不明原因占位等疑难肝病的诊治水平。同时还开展HIV/AIDS 临床诊断及抗病毒治疗。

在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病毒性肝炎的致病机理和生物治疗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在宿主转录因子对HBV基因组转录与复制的调控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新的HBV复制体系,从肝富集转录因子调控肝特异性转录复制这一新的角度阐明了HBV的嗜肝机理;同时对HBV转录与复制调控在HBV 变异株产生中和重症乙肝发生中的作用、HBxHBV转录与复制中的作用及分子机理、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抗HBV作用和耐药机理、HBV致癌机理等方向,也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通过对传统的传染病学课程大胆进行改革,率先提出“基础与临床整合”的模式,构建出全新的《感染性疾病》基础与临床整合课程。被聘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器官-系统”整合规划教材《感染性疾病》主编及相应的配套教材《感染性疾病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主编。

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863”课题1项、 973”分课题3项、 “十一五”传染病重大专项2项、“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2项和自然科学基金课题8项,抗感染药物多中心临床研究课题40余项;发表论文及综述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发表在国际知名的PNASJ.Virol等杂志上;获发明专利两项;主编教材2本,参编教材及专著10余本;曾先后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获四川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奖、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奖、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学术带头人等荣誉,并被聘为日本金沢大学客座教授;先后任《Virology J.》《Liver International》《中华肝脏病杂志》等10余种杂志的编委。